美容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探访上海五角场监狱,重获自由前3个月他们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bdf/

上海市五角场监狱

自年以来,五角场监狱被定位为全市唯一一家出监监狱,逐步向功能性出监监狱转型发展,主要关押对象为全市临近刑满释放罪犯和余刑在三个月以上、一年以下的短刑期罪犯。

截至年,监狱成功实现了连续30年无罪犯脱逃和连续33年无重大事故发生的安全纪录,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宁做出了应有贡献。

高墙、铁门、监房……电影画面里渲染出来的压抑气氛,在我们真正走进它的那一刻,似乎已不复存在。

年9月19日,东方网·纵相新闻记者来到上海市五角场监狱,这座上海唯一的出监监狱,探访一群3个月内即将重获自由的人。也许,当初接受我们采访的人今天已经获得了重生,他们在此前长短不一的刑期里都学会什么了……

04:26

上海监狱内唯一的“新生之路”

五角场监狱始建于年7月,与共和国同龄。监狱高墙里,让所有犯人最想走的,是一条不足50米的小路,它叫做“新生之路”。

作为上海唯一一所出监监狱,大多数成年男犯刑期的最后3个月都会在这里度过。而在3个月后的那天清晨,他们都将走过这短短的50米,跨越封闭和自由、过去与将来。

“新生之路”的感觉与大墙内的氛围完全不同,路两边是绿色的,有挺拔的竹林,有茂盛的丛林。绿色尽头,一张象征“家庭”的照片格外醒目——微笑的孩子、妻子、母亲正在等待着自己。

两旁的“伤痛”、“责任”、“家庭”,一个个字眼为刑满释放人员注入“回归”的力量。毕竟“回归”需要勇气,“站起来”更多的是面对社会的自信。

五角场监狱办公室主任周斌告诉我们,这里流传下来不少“规矩”。

比如出狱那天早饭一定要吃,意为“不欠牢饭”;有人离开前会把杯子摔碎,希望一辈子不进牢房;还有那个被扔满服刑人员胸牌的收纳箱,“监狱里的东西不带走,和高考完撕书的心情有些类似。”

“犯人也是人”

“新生”按理说是每个服刑人员梦寐以求的但事实并非如此,恐惧感是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最大阻碍。

为此,五角场监狱创办了“模拟社会实践基地”。每个月,监狱会邀请派出所、司法所、职业律师、银行工作人员,穿好制服、戴上工牌回答服刑人员的问题,提供咨询帮助。

周斌介绍,打造全国一流的功能性出监监狱是五角场监狱的目标定位,“帮助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、融入社会、远离犯罪是核心理念。”

五角场监狱有好几幢教学楼,服刑人员在这里面参加护理、水电工、电脑编程、汽车美容等技能培训。每周一天,培训期3个月。

负责汽车美容课的霍师傅已经有36年教龄了,他带过中专生,也教过技校生,如今他为服刑人员上课。在他眼中,他们和普通人其实并无太大不同,甚至还有“优点”——

“出勤率特别高,上课的纪律有保证,基本没有逃课的,而且都很要学、想学,当然这离不开监狱的管理。”

学历看起来是服刑人员的“硬伤”。“这里大部分可能只有初中学历,但这并不影响我这门课的学习,”霍师傅边准备配件,边比划着,“你别看,学历低的反而动手能力强,肯干肯花力气,拿到劳动局认定的技能证书,出去工作还是好找的。”

“服刑人员也是人”是霍师傅第一次在监狱给服刑人员上课时的体会,现在他依旧觉得自己从事这份工作很有价值。“之前一个班级,有个服刑人员斯斯文文,戴着眼镜像个知识分子,”不出所料,对方承认确实大学毕业。

课间交流,霍师傅了解到他之前就是从事汽车美容店的经营,“他说自己因为吸毒入狱,虽然戒毒了,但脑力大不如前,我给他一句话,‘你就把我的考试当作你新的起点’,试一试!”

五角场监狱正是服刑人员“新的起点”。年7月,五角场监狱开始对临释罪犯开展出监教育,形成了“收、管、教、帮、评、访”六项工作机制,目前已有余名临释罪犯从这里回归社会,就业率86.2%。

在监狱开展的“千人大调查”中,重犯率仅2.15%。周斌说,这大大低于没有经过出监教育的服刑人员。

“不勤快不学习的人,他犯也不喜欢”

“临释罪犯的日常管理相比其他监狱宽松一些,在不降低对罪犯严格要求的前提下,给他们一个空间进行自我管理。”民警邹晟告诉记者。

临释罪犯的监房上下铺共6张床位,另一侧是桌子,过道上方有两台吊扇。监房门口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阅览室,可以读书、下棋、写字。

正是书籍让服刑人员叶某重生,也让他获得了安宁。

“纸质书是有生命的,这点是我进来之后领悟的。”叶某因为合同诈骗锒铛入狱,曾经管理着四五百人的企业,如今终日与书为伴。“刚进来每天都会想,为什么?其实没有为什么。必须向前看,不然就完了。”

叶某在狱中的伴侣是书籍,而心灵的寄托是家人。“老婆孩子都会定期来看我,这给了我向前看的动力。”

谈到家人,他语速放慢,“不过有时也不敢多联系,特别是电话,可能老婆孩子在外面和朋友玩,那我这电话过去,她们一天就会一直想着我,其他什么事都做不了了。”

叶某认为,勤不勤快,决定了这人在犯人间的口碑:“如果有人不出勤,不愿意学,这些人在监狱里也待不好,监舍里大家不会喜欢他。”

对于技能培训,他同样十分重视:“国家花了那么多钱,让你学是好事,有的技能学了可以找工作,有的技能学了自己以后用得到。”

经过5年监狱生活,四十多岁的叶某觉得生活规律,身体健康,最关键是心态的蜕变。“以前最慌的是吃官司,现在放下了,重新开始,最近思考的就是今后的出路,我这个岁数也不想给别人打工了。”

出去之后会怕吗?会担心跟不上时代吗?叶某果断地回答,“不会啊,我在监狱里一直在学习,反而比当老板时候学得更多,不担心脱节。”说这话时,他用大眼睛直视记者,充满自信。

尾声

由东方网·纵相新闻推出的监狱系列报道《在里面学会的》至此告一段落。

我们走访了上海的5所监狱,带大家了解了服刑人员在服刑过程中的改造片段。

失足未必千古恨,今朝立志做新人,铁窗中的人生并不是日暮途穷、前途渺茫。每一个服刑人员都能在此学到一些,思考一些。

在这里学会什么?是重新踏上社会的技能,是重新感受温暖的能力。

在这里思考什么?是再次担起责任的勇气,是再次生而为人的觉悟。

来源:东方网·纵相新闻

记者:董怡虹许明马鑫洋

视频:丁一涵蔡黄浩汪鹏翀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