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今收藏界,人们对金钱名利看得太重,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知识积累和提高文化素养。表面上,藏界遍地是“国宝”,拍卖场上不断破纪录,但现实却已千疮百孔,遍地假货连文物专家都疲于应付,遑论那些脑中只有“捡漏”、“暴富”的普通藏友。
关于文物造假,并不是某一地的“特色”,而是遍布全国,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。据《地下作旧产业调查》显示,全国从事文物造假的人数至少在10万人以上,年产值高达亿。
为什么他们能制假售假呢?原因很无奈,这些作坊以制作“工艺品”为由,来进行仿古生产,所以到底是假货还是工艺品在法律上很难界定。
如今人们随便逛哪家古玩市场,保准过眼处尽是“宝物”,官窑、高古玉、佛像、字画、青铜器等等,博物馆有的这里都有,博物馆没有的这里也有!造假贩子连几块钱一枚的小铜钱都不放过,批量翻砂仿造。
廉价批发的低仿品,商人们赚得就是个出货量,危害不大。但贪婪是无止境的,古董的价格越来越高,在利益的驱使下,高仿产业愈加疯狂,有相当一部分人,要把假货卖出真文物的价钱。
想要把文物仿制到能骗人,最重要一点就是做旧。比如说古董家具,故宫就有一批专业修复工匠,每年都要修复很多过去的宫廷御用家具,步骤为去尘、拆卸、除垢、修补、加固、组装、烫蜡,再到最后的检验。
经过工匠一番妙手回春,在不破坏古家具原有面貌的情况下,将其修复地完整如初。而造假者则是反过来,收藏市场最火的是明式家具,稍微好一点的就是百万、千万起价,于是家具贩子便用新木料或者半新半老的木料来做旧。
针对不同水平的收藏家,造假方案也不同。低级一点的,直接用乡下铲地皮收过来的部分老家具,再混合新木料,用亚光涂料、油漆甚至皮鞋油,做出表面的一层假包浆,往往真正老的部分只是外面一层皮,也就是俗称的“贴皮子”。
碰到眼光*辣的藏家,就不能糊弄了,得用上好的紫檀、*花梨等材料,然后做旧是关键一步,风蚀、虫害、撕裂痕、敲打痕、螺纹痕等一个都不能少。
为了做出以假乱真的包浆,先要用挫草打磨表面,然后泡白醋、泡碱,用生石灰腐蚀出沧桑感,再用染发剂上色,用双氧水冲洗。最后放到潮湿环境下,上方挂着几个鸟笼,有些人为了效果好,会放2年时间,再修补一番拿出来卖。
为什么要挂鸟笼?这是因为要进行二次“美容”,鸟粪一方面能形成腐蚀痕,另一方面也令人感受到一种放置很多年的错觉。此种造假成本高,但收益也是巨大,多少藏家天价购买的明式家具,就是这样做出来的。
说完了古董家具,再说一个更典型的字画造假,年贵州省遵义市曾破获了一起特大字画造假案,郑某、汪某等人临摹的假画,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多万,而郑某临摹的范曾等人的书法,连画家本人都看不出来!
字画造假需要的专业性更强,首先要有临摹高手,熟知各个大师的风格,很多造假高手都是从小学起。然后有专人购买市场上的老宣纸,再调颜料、制印章或者运用改款、挖款技术,最后到做旧。
现在有电脑扫描,高科技印刷,能精确到每一个细节,所以做旧依然是最重要的。把老宣纸做成古代的面貌,主要有“直染法”和“熏染法”两种,前者以浓茶稀释醋反复涂抹泼洒,直至纸张变*变灰,后者以大锅煮茶熏烤,以达到同样的效果。
和老家具一样,字画有虫蚀会显得更逼真,造假者会在做旧之前让一些老鼠或者昆虫,在字画上啃出一些虫蚀痕,曾有一位古董商仅靠这一招,就赚到上亿的收入。
尽管很多专家和拍卖行都坚称,那些拍出去的字画都是真品,但实际上“漏网之鱼”有很多,比如齐白石生平只创作过1万多件作品,而如今却已经拍出去多件,这其中有多少冤大头,恐怕只有“打眼”的人自己知道了。
这种情况不仅在国内,国外也普遍存在。古董拍卖仿佛变成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,假货谁最后一个接手谁倒霉。除了家具和字画,还有什么玉器“沁血”、瓷器“接底”甚至豆腐皮都能做成象牙,可谓无所不用其极。
古玩行业讲究靠眼力说话,买真买假各凭本事,加上某些鉴定专家的不负责任,和拍卖行“不保真”条款的存在,无疑于“助长”了造假行业的繁荣。收藏是学识、悟性、财力、耐性的综合,很可惜如今多数藏家都急功近利,让整个市场充满了不理性,如果哪一天假货卖不出去了,才是收藏行业真正恢复繁荣的时候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